English

耕海牧渔人

1998-07-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我有话说

山东长岛县在大力实施“耕海牧渔,建设宝岛”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坚持保护、开发、治理并举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1992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1993年,跨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5年,被授予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并先后被列为国家级海岛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全国首批十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连续两次获环保“全球500佳”评选提名奖。

广阔的蓝色牧场

长岛县位于胶辽半岛之间,黄渤二海交汇处,历称庙岛群岛,素有“海上仙山”之誉。这里自然生长的贝、藻类水产品200余种,经济鱼、虾、蟹类3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海珍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长岛人从海岛实际出发,提出了“耕海牧渔,建设宝岛”的总体发展战略,坚持走“以养兴渔,以渔兴岛”的新路子,加速实现由“猎捕型”渔业向“农牧型”渔业的转变,经济战略的转移,促进了海岛经济的发展。1997年全县渔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957元。从60年代以养殖海带为主的“捞铜工程”、80年代以养殖扇贝为主的“捞银工程”到现在正逐渐形成规模效益的以养殖鲍鱼、海参等海珍品为主的“捞金工程”和刚刚起步的以开发海洋保健食品、海洋药物为主的“钻石工程”,长岛人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终于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的生态渔业发展之路。一是发展立体生态型养殖。这种模式就是在水的上层养殖藻类,中层挂养贝类,底层播养海珍品。利用上层养殖的藻类释放的氧气为中层养殖的贝类生长提供有利条件,而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可以供养藻类的生长;同时,繁茂的藻类又为底层的海珍品提供充足的饵料,从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养殖“食物链”。二是大力推广贝藻兼养。在发展效益高的贝类养殖的同时,大力推广扇贝、海带、裙带菜间养、轮养和套养,规定在扇贝养殖海区必须间养一定数量的海带或裙带菜。贝藻间养的推行不仅解决了养殖生产中的海域空间利用问题,而且改善了海区自然生态环境,克服了扇贝出肉率低、病害较多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扇贝养殖的单产效益。三是营造“海底森林”。针对前些年底层海珍品由于酷采滥捕,品种和数量日益减少的情况,长岛人采取海底投石、海带育苗、排水沟附着海带孢子、保护海底藻类资源等技术来营造“海底森林”,使各岛屿周围潮间带、潮下带形成了海底藻类“森林长廊”。这不仅直接为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提供饵料,而且起到稳定底质、减缓风浪、减少贝类死亡的作用。到目前,全县养殖海域已由近岸浅海15米等深线扩展到深水45米等深线海区。整个列岛周围200万亩水域形成了一个广阔的“蓝色牧场”。

构建岛陆生物循环圈

走进长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长岛人爱鸟、爱树的意识。而这,恰是长岛人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水土是海岛宝贵而有限的资源,是构成岛陆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长岛人对全县的地质、地貌、宜栽树种及种植方式、方法、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制定了全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沿海防护林体系设计方案,在县乡村之间成立了造林绿化责任组,层层签定任期目标责任状和年度目标责任状。在长期的造林绿化实践中,摸索出适应海岛特点的大坑、大苗、大容器、大水量的“四大”人工造林绿化模式。岛上没有土,他们就从岛外运进,再一筐筐地背到山上,如今走在岛上很难见到大片裸露的土地。据统计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0.5%,增长到目前的53.2%,成为全国人工造林覆盖率最高的县份,人均占有林地600平方米,绿地100平方米。大面积的造林绿化,有效地涵养了海岛上的有限水源,目前岛上一次降雨25毫米形不成径流,100毫米—200毫米降雨基本不入海,地下水位逐渐回升,蓄水量明显增加,缓解了海岛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

林密聚群鸟,长岛每年春秋两季栖息迁徙的候鸟有270余种,数百万只。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贵鸟种49种,世界“濒危动植物红皮书”所列的国际重点保护鸟类11种,如东方白鹳、黄嘴白鹭、丹顶鹤、戴胜等。长岛人爱鸟护鸟蔚然成风,他们把每年的9月15日—10月15日的候鸟集中迁徙期确定为全县“爱鸟月”,成立了长岛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设立了鸟类救护中心,每年救护的伤、病、迷鸟达到300多只。长岛候鸟环志中心站积极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到1997年,环志鸟14目27科4.5万只,占全国的70%,一些多年不见的珍禽如丹顶鹤、大鸨、金雕也经常光顾海岛。爱鸟是改善岛陆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通过爱鸟有效地达到了护林的目的。1982年前,长岛松毛虫株率高达50%,严重影响林木生长。近几年检查表明:全县虫株率在10%以下,基本消灭了松毛虫。目前,长岛已形成了“人爱鸟—鸟护林—林涵水—水养人”的良性生态循环圈。岛上绿树成荫,风光旖旎,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和“候鸟驿站”。1982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开发雨水资源维持生态效益

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海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缓解或根本解决海岛水资源紧张状况是改善长岛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长岛近10年平均降雨量仅有400多毫米,最低年份为214毫米,而且70%的降雨集中在夏季,使长岛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又存在着雨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对此他们一方面积极争取引客水济岛工程,一方面采取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与利用。除采取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的方法外,还采取屋顶雨水集流与屋底低温蓄水等措施,使降下的雨水通过平面屋顶或人字形瓦房顶汇集到屋檐边水槽,经过滤水管、输水管流入过滤池内,采用漂白粉等消毒剂消毒作为生活辅助用水,目前,全县屋檐接水户达到4300多户,年蓄水量6万多立方米。同时修筑环山引水渠,几年来,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引水环山渠5000多米。全县现有水库、塘坝41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平方公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